驚蟄是一個擬聲詞
驚蟄是一個擬聲詞,但它又不是一個普通的擬聲詞。它像是有孫行者的七十二般變化,時而曲曲,時而啾啾,時而潺潺,時而嘩嘩,時而滴滴答答,時而窸窸窣窣……不由讓人聯(lián)想到清代林嗣環(huán)的那篇《口技》。京中有善口技者,大自然中亦有。
驚蟄的“驚”有驚醒之意,而“蟄”為藏伏,概指入冬時節(jié)蟄伏于地底的蟲蟻。驚蟄雷動,當轟隆隆的雷聲穿破長空,撕裂行云,響徹大地的同時,也震醒了地底蝸居的百蟲。它們爭相爬出地面,接過綿綿細雨,洗臉、刷牙,準備迎接、擁抱又一年的春天。
勤勞的蚯蚓化身地龍,把土松了松;冬眠的山蛙感受到了“封印”的松動,慢慢地蘇醒了過來。蜜蜂、草蛉、蝴蝶、黃蜂也開始變得活躍,或飛舞于枝頭,或穿行于菜畦。氣溫回升時,緊隨著出動的還有蛇,綠色的,灰色的,銀色的,黑色的,總在不經(jīng)意間嚇人們一跳。
城市與鄉(xiāng)村,有樹的地方常有鳥的叫聲,從早上四五點就開始吟唱,到六七點才暫停,正應了一句老話“早起的鳥兒有蟲吃”,只是不知道被吃的蟲子為啥想不開,早早地起來干什么?
溪水清流婉轉,與石頭碰拳、擊掌,發(fā)出琤琤淙淙的聲響,消失了一冬的竹節(jié)魚、小河蝦不知從哪個洞里哪塊石板下鉆了出來。與它們一同聞聲而至的還有泥鰍和黃鱔,套用時下流行的話說這些家伙“又菜又愛玩”,一驚一乍的,一點都不穩(wěn)重,遇有風吹草動,貼著溪坑底部如箭矢掠過,把泥沙和枯葉攪得天翻地覆,大有“塵土飛揚,硝煙彌漫”的陣仗。很快,寂靜了許久的小溪再度恢復了往日的熱鬧。鴨子、大鵝聽見動靜,呆頭呆腦地跑過來圍觀,嫌在埠頭邊、石駁坎上看不分明,還直愣愣地跳入水中。于是,春天的生機與活力順著蕩起的一圈圈漣漪彌散開來。
若是你足夠留心,觀察足夠細致,會發(fā)現(xiàn)驚蟄時節(jié)醒來的不只有動物,還有草木植被。不同于“天街小雨潤如酥,草色遙看近卻無”,在農村,隨便覓一塊田,覓一座山,都能瞧見草兒密密向上生長的樣貌,初時短短的,軟軟的,毛茸茸的,長著長著,就變得深濃起來,顯眼得很。
撲哧,撲哧,撲哧……玉蘭樹枝頭,梅樹枝頭,桃樹枝頭,李樹枝頭,花兒一朵接著一朵綻放,像笑意從窈窕淑女捂著的嘴邊漏了出來。剛開始是單聲部,但很快變成了二重唱,旋即又變成了三重唱、四重唱、六重唱,煞是壯觀。
就連四季常青的樟樹,也在悄悄地用新葉替換陳葉。風一吹,層層疊疊的葉子如浪花翻涌,露出新舊交替的痕跡;雨一下,樟樹果果隨之掉落,發(fā)出簌簌的聲響,落得滿地都是,有時還劈頭蓋臉砸下,惹來騎車人和環(huán)衛(wèi)工人的一聲“討厭”。
女兒也趁這個時候來湊熱鬧,半夜里,三更天,不時怪叫幾聲,把我從睡夢中喚醒,而她又沉沉睡去。她是睡了,而我卻怎么也睡不著了,下意識地拿出手機,打開搜索軟件。自打女兒出生以來,搜索軟件我用得特別勤快,恨不得每一聲啼哭背后都有一個標準答案。經(jīng)查閱,得知尖叫期是嬰兒學習說話的預備期,提著的心才緩緩放了下來。就像歌唱家練習歌唱之前總要先吊嗓子一樣,女兒在清晰地喊出“爸爸”“媽媽”之前,多半也是從含糊的b-a-m-a開始的。用保濕紙巾將她嘴角的奶漬擦去,看著她恬謐入睡,而她竟還我以微笑,還發(fā)出響亮的笑聲。雖知她是無意識的,但我還是滿心歡喜。
春風十里不如你。這一刻,擬聲詞又從物候切換到了萬物之靈的人身上。